“屋顶成了稀缺资源,而这并不是因为房地产。”媒体报道上的一句话,真实地概括了屋顶光伏的发展现状。
近日,由财政部、住建部牵头实施的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屋顶”项目)已全部批复完毕。项目总数126个,安装容量达到321.6MW,补助资金总额18.23亿元。其中,山东(含青岛)成为最大赢家,入围项目17个,位居全国第一。
并网、上网电价、财政补贴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让“分布式”的商业前景成谜。正在启动中的“分布式”光伏市场,能挽救中国光伏行业于水火之中?这些金屋顶又是怎样改变用电方式的?
盖遍山东的“金屋顶”
路人时常津津乐道于济南市恒隆广场元宝式外型,但如果你有机会居高而望,你会发现,距离地面50米高的屋顶上,整齐铺设着一大片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
根据楼体走势,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同样被分为东、西两翼,东翼安装190瓦太阳能电池组件810块,西翼安装190瓦太阳能电池组件807块,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恒隆广场里的通明灯火正是来源于清洁的太阳能。
“这是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商业单体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承担此项目的是力诺光伏集团。据其系统集成事业部销售总监王全军介绍,作为光电建筑一体化的恒隆广场在设计之初就规划有屋顶电站,“电站不仅可为照明提供电力支持,其本身就成为建筑外部装饰的一部分,由于所有线路都在设计之初预埋进墙体中,因此顾客在室内、室外都看不见电线、管道,保持了建筑的整体美观。”
除了恒隆广场这样的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如今在已建成的项目屋顶安装电站也并不鲜见。如位于山东高密的孚日集团城北工业园四个厂房的屋顶上,国内目前最大规模的铜铟镓硒屋顶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德州“日月坛微排大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40吨、节电660万度,减少污染物排放8672.4吨。力诺科技园1.6兆瓦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是山东省目前12个光伏电站中,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
实际上,负担着光伏电站的金屋顶正在成为城市能源利用发展的趋势。近日,由财政部、住建部牵头实施的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屋顶”项目)已全部批复。项目总数126个,安装容量达到321.6MW(兆瓦),补助资金总额18.23亿元。
光伏专家刘文平告诉记者,“金屋顶”属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范畴,分布式发电可以解决光伏发电并网难的问题,既解决微网的用电,又可以绕开电网的限制。
在此次获批的“金屋顶”项目中,山东成为最大赢家,总安装容量达到44.97MW,补助资金总额2.58亿元。据了解,山东(除青岛外)共有山东省济南市时代总部基地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聊城农业之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等14个项目入围,安装容量达到36.97MW,将获得补贴2.08亿元,此次将下拨资金1.4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14个项目中有3个来自教育机构。分别是嘉祥县第一中学、济宁学院和微山一中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青岛获批了青岛海霸临港园区、青岛扬帆船舶、青岛青联门窗等3个建材型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8MW,获得补助资金5600万元。
优质屋顶已被瓜分完毕
据了解,太阳能屋顶政策限定示范项目必须大于50千伏,即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安装面积,一般居民建筑很难参与,符合资格的业主将集中在学校、医院和政府等公用或商用建筑。有了这样的限定,优质屋顶便成了一块人人觊觎的蛋糕。
从工业厂房到体育展馆,小区楼顶到校园顶层,光伏产业商们为了寻求适合光伏发电的屋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光伏企业地毯式寻找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据内部人士透露,现有的优质屋顶基本已经被瓜分完毕,即将规划建设的大面积屋顶已成了新的“香饽饽”。
与规模化的企业屋顶发电相比,民间关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试验也从未停止。
早在2006年,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在自己位于莘庄某小区一幢小高层顶层的三层复式建筑的屋面上安装了一套总面积22平方米的硅晶光伏电池板阵。“请来小半屋顶的太阳光,就能把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都带动起来!对国家,它可节省发3000度电所消耗的标准煤114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吨。对个人,它的直接好处是用电自主,而且还无需任何日常维护。”
其后,各地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一个个建立,只不过,这些电站无法并入国家电网,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尴尬。直到2012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
青岛人徐鹏飞抢了个先,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家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入网成功。与此同时,国内的光伏企业也蠢蠢欲动。
“如果国内‘分布式’的市场能顺利开启,无疑将成为消化光伏产能的一个新出口。”上市公司英利绿色能源宣传部的负责人王志新表示,对于光伏组件企业来说,供应光伏电站的组件与供应“分布式”的差别并不大。在欧洲,英利有相当一部分的销售,都是在居民的“分布式”市场。
在西班牙,英利建设了“一站式”的示范中心,将各种组件、电缆、逆变器等都摆在一起销售,当地的居民提出要求,例如每天发10度电,或是15度电,英利的工作人员就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还会对那些感兴趣的居民进行免费的培训。“如果国内的市场成熟,我们不排除将这一整套销售模式搬到国内来。”王志新说。
挑战垄断的民间入网
“2006年德国屋顶光伏电站占据90%的比例,随着地面光伏电站的崛起,家庭比例已有所下降,但按照客户群来看,现在依旧有30%的可观比例。”帮助青岛市民徐鹏飞建立起国内首个家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上海淘科常务副总经理陆剑洲告诉《齐鲁周刊》记者,参照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及美国经验,家庭光伏电站在中国未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对于“分布式”光伏电站来说,并网的难题首当其冲。“电是不能储存的,除非购买蓄电池。如果发电系统不能并网,发出来的电用不完就只能白白浪费掉。尤其是光伏发电的高峰期在白天,但家里人都出去上班了,电量很可能会用不完。”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有实现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并网之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很显然,分布式发电是用户自发自用,用户每用一度电,就意味着向电网少买了一度电。这些电站如果将电直接卖给企业,就相当于是绕过了电网,对于电网的垄断性带来了挑战。